鼻 渊(鼻窦炎)
【定义】以鼻腔久流浊涕为主诉的一种病症。
【病位】鼻窦、脑、肺
【病势】邪毒上攻,实证
【病性】初期以热为主,后期可兼寒
【病因】外感风热邪毒,体内热毒上攻,体内湿热蕴结。
【病机】热毒袭脑,化腐化浊成脓
【理论依据】
一、中医
1.鼻渊非鼻病
鼻渊之“渊”谓鼻孔久流浊涕,如涓涓泉水,永无止息。
鼻渊最早出处见于《素问 气厥论》谓“胆移热于脑,则辛頞鼻渊。鼻渊者,浊涕下不止也”。
古人寻鼻部浊涕,上溯探源,结果发现它们并不是鼻部产生,而是来自鼻旁边的众多腔隙。即由颅骨深处流出。于是,古人将其命名为“脑漏”,即大脑滴漏而出。
既为大脑中漏出,显然不是鼻的病。鼻子不过泉眼,不过河道而已。这是治疗久流浊涕之鼻渊必须要明确的道理。
2.鼻渊非涕而为脓
鼻渊表现为鼻腔内流出分泌物。
传统中医以浊涕描述之。考“涕”字,早于“泪”字。先秦时“涕”字本意为泪水。《说文》“泣也”,《玉篇》“泪汁出曰涕”。后来才造“泪”特指眼泪。从此,鼻中排泻物叫涕。传统中医五行归类,也将涕归于肺。由于涕泪相通,泪水应该不浊?生理情况下涕为五液之一,有润泽鼻,清肃肺的作用,也应该是清亮的。病理情况下,鼻一旦受到外邪侵袭,鼻本能分泌涕液,以帮助清洗和排出邪气。因此,流涕常常成为鼻本身病变的信号。这时候,所流之涕受到邪气的影响会有颜色和浓度的改变。如涕清稀为风寒,黄稠涕为风热。但因鼻腔始终与外界相通,鼻孔始终向下,人之呼吸之呼又向外鼓动气体,故鼻子本身能自然排出各种分泌物。即,就人体鼻腔而论,不具备抑遏条件,不具备化腐成脓机理。因而单纯鼻病之涕可清,可黄,可稠粘,但不可以变质腥臭,不容易成脓。
3.鼻渊的成脓条件
成脓的病症有:痈、疽、疔、疖等外科疾病,眼(目内眦)、耳、鼻、扁桃等五官病症,肠痈,肛周脓肿,以及其它脑、肺、肝等脏腑的脓疡等。研究这些脓性病变可以发现中医成脓的规律为:①多发生于管道或窍道。如口腔、毛囊、泪囊、肠道等。②相对密闭的环境。如扁桃隐窝、牙髓、骨髓、肛周、鼻窦、盲肠等。③局部壅堵不通。几乎所有化脓均存在管道或穴道整体和局部的壅堵,如痢疾、肠痈、泪囊炎等。④湿热化腐、成毒、酿脓。脓汁本身是变质的液体,属水湿之类。变质是病理发酵的过程。其过程将正常津液煎熬浓缩,将正常组织焚化,合为热毒。湿毒相合,蕴结而为脓。中医“无热不成脓”,西医“炎变成脓”。
鼻渊之涕为浊涕,其特征恰恰为腥臭脓浊之物。这种脓汁不应该产生于鼻腔之中。它们只有在相对密闭,壅塞与积热的环境中酿成。而这种条件鼻腔本身不具备,但大脑,特别是厚厚的颅骨中的某些腔隙却提供了酿成脓汁的条件。
可见,鼻渊非鼻病。它是各种热毒,包括外感风热侵袭和体内火热上薰,以及体内湿热蕴蒸等,上袭于脑,影响与作用于鼻旁的颅骨中的腔隙而成。由于腔隙缺少流动性和通透性,当热邪入内,蕴积蒸迫,火热损伤粘膜,火热使津液变质,化腐化浊成脓,而酿成鼻渊。据此,我们确定:热毒袭脑,化腐化浊成脓为脑漏(鼻渊)的基本病机。
鼻渊之久流浊涕本身是人体的排毒排邪过程。理论上不能收敛。只有当脓毒排尽,鼻渊才会最终停止而痊愈。
二、西医
1.鼻窦的解剖与生理
西医的鼻窦炎真不是鼻的毛病,而是颅骨中含气腔隙的化脓性炎症。
鼻窦又称鼻旁窦、副鼻窦。虽然叫鼻窦,但除了其开口在鼻腔外,其实与鼻并无关系。它们是鼻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。它们隐蔽在鼻腔旁边。上颌窦位于鼻腔两旁、眼眶下面的上颌骨内;额窦在额骨内;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两侧,由筛管内许多含气小腔组成;蝶窦在鼻腔后方的蝶骨内。它们的主要功能为人的脸部造型,支撑头颅内部,减轻头颅重量,也对声音起一定的共鸣作用。
鼻窦虽为腔隙,相对独立,相对密闭,但人体任何部份都与整体相关联。不能完全独立和密闭!鼻窦中的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后部,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,筛窦如筛分为前、中、后三组,前、中群开口于中鼻道,后群开口于上鼻道;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内。
鼻窦位置的体表投影是推拿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(如图)。
上颌窦位于两侧面颊深层,对应于颧弓处。
额窦位于天门穴上方,两眉后上方,如银杏叶状。
筛窦以山根为中心向两侧沿伸。
蝶窦紧邻筛窦后面,为眼窝后方深处。
正是因为这些窦开口在鼻腔中,所以当鼻腔病变导致窦口堵塞时,鼻窦就完全封闭。最终导致化脓性炎症。
2.分类与症状
急性鼻窦炎病程<12周,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鼻塞不通、脓涕、头痛、发烧等。慢性鼻窦炎病程>12周,主要症状为脓涕、嗅觉障碍、头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声音嗡等。急性多由急性感染所致,慢性可由急性鼻窦炎转化而成,或鼻腔内阻塞性疾病,如鼻息肉、鼻甲肥大、鼻腔结石、鼻中隔偏曲、鼻腔肿瘤、鼻腔填塞等阻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而成。
【治疗】
一、原理
1.清热解毒化浊以打断成脓的病机。
2.宣散以消除或改善密闭成脓的条件
3.清理鼻腔。鼻窦是上游水库,鼻腔位于河道下游,且为闸门。清洁鼻腔,开闸放水,能使鼻窦减压,缓解症状或治愈其炎症。
二、治法
1.中药:黄芩、黄连、地骨皮、知母(清泻肺热)、银花、荆芥、薄荷(清热,疏风,发散)、白芷、皂角刺(排脓)、路路通、血通(通窍)、黄芪(托毒排脓)。
2.小儿推拿:清肺平肝(宣散解表,清热降火)、捏挤板门、掐揉四横纹、运内八卦(化腐化浊)、退下六腑、清天河水(清热解毒)、点揉肝俞、胆俞(清泻火毒)、双点门(宣散通窍)、叩上颌窦、振叩额窦、振筛窦(通窍、排浊、排脓)、鼓颌鼓腮(增加鼻窦压力以排脓)
【注意事项】
1.积极预防感冒、鼻炎。平素坚持锻炼,增强体质。
2.积极进行呼吸锻炼。鼓励学习游泳,通过换气练习改善呼吸。可嘱其捏紧鼻孔,闭口,尽力鼓气,使气流对鼻窦、眼、耳、咽喉等产生压力,该法有助于排脓与活血化瘀。
【文献支撑】
《景岳全书·鼻证》“鼻渊证,总由太阳督脉之火,甚者上连于脑,而津津不已,故又名为脑漏。”
《医醇剩义·脑漏》“脑漏者,鼻如渊泉,涓涓流涕,致病有三:曰风也,火也,寒也。鼻为肺窍,司呼吸以通阳,贼风侵入,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,以致鼻窍不通,时流清涕,此风伤之脑漏也。阳邪外烁,肝火内燔,鼻窍半通,时流黄水,此火伤之脑漏也。冬月邪寒,感冒重阴,寒气侵脑,鼻窍不通,时流浊涕,此寒伤之脑漏也。”
《医学摘粹·杂证要诀·七窍病类》“如中气不运,肺金壅满,即不感风寒,而浊涕时下者,此即鼻渊之谓也,而究其本源,总由土湿胃逆,浊气填塞于上,肺是以无降路矣。”
《张氏医通·卷八》“鼻出浊涕,即今之脑漏是也……要皆阳明伏火所致。”
《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·卷十》“有不因伤冷而涕多者,涕或黄或白,或时带血,如脑髓状,此由肾虚所生。”
《辨证录·卷之三》:“人有鼻塞不通,浊涕稠黏,已经数年,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,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宜。”